-
- 什么是HashMao
- HashMap的工作原理?
- 怎样计算key在数组中的位置(hash算法)?根据HashCode计算数组下标?
- 碰撞,hash冲突
- HashMap的扩容resize()?
- HashMap长度为什么等于2的幂? ?
- JDK1.8的HashMap的优化?
- 为什么JDK1.8中HashMap链表长度超过8会转成树结构??
- HashMap为什么是线程不安全的?
- 为什么String, Interger这样的wrapper类适合作为键??
- 为什么java中在重写equals()方法后必须对hashCode()方法进行重写和hashCode()方法)
- 我们可以使用自定义的对象作为键吗??
-
-
面试问题HashMap/HashTable/ConcurrHashMap
HashMap
什么是HashMap?
- 基于哈希表的 Map 接口的实现。
- HashMap 是一个散列表,它存储的内容是键值对(key-value)映射。
- HashMap 继承于AbstractMap,实现了Map、Cloneable、java.io.Serializable接口。
- HashMap 的实现不是同步的,这意味着它不是线程安全的。它的key、value都可以为null。此外,HashMap中的映射不是有序的。
HashMap的工作原理?
- HashMap是基于hashing的原理,我们使用put(key, value)存储对象到HashMap中,使用get(key)从HashMap中获取对象。
- Put: 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的时候,先根据key的hash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(即下标),如果下标对应的链表为空,则直接把键值对作为链表头节点,如果不为空,发生哈希冲突,则equals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,有就把value替换,没有那么在同一个位子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,新加入的放在链头,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。(JDK1.7之所以放在头节点,是因为HashMap的发明者认为后插入的Entry被查找的可能性更大。)
- Get: 从hashmap中get元素时,首先计算key的hashcode,找到数组中对应位置的某一元素,然后通过key的equals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。
怎样计算key在数组中的位置(hash算法)?根据HashCode计算数组下标?
我们当然希望这个hashmap里面的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,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,那么当我们用hash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,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,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
JDK1.7
- h&(length-1) 就相当于对length取模,而且在速度、效率上比直接取模要快得多
JDK1.8优化
碰撞,hash冲突
- 哈希表为解决 Hash 冲突,可以采用开放地址法和链地址法来解决问题。HashMap 采用了链地址法。链地址法,简单来说,就是数组加链表的结合。在每个数组元素上都一个链表结构,当数据被 Hash 后,得到数组下标,把数据放在对应下标元素的链表上。
- JDK1.7 链表头插。JDK1.8 链表尾插。
HashMap的扩容resize()?
JDK 1.7 先扩容后插入
- hashmap使用一个容量更大的数组来代替旧的数组,transfer()方法将原有Entry数组里的元素拷贝到新的Entry数组里,扩容之后,原数组中的数据必须重新计算其在新数组中的位置,并放进去,这就是resize。
- 新容量=旧容量2;默认旧容量=160.75=12
- 在扩容后插入的过程中,存储在LinkedList中的元素的次序会反过来,因为移动到新的bucket位置的时候,HashMap并不会将元素放在LinkedList的尾部,而是放在头部,这是为了避免尾部遍历(tail traversing)。
JDK 1.8 先插入后扩容
JDK 1.7/1.8扩容区别
HashMap长度为什么等于2的幂? ?
hashmap中默认的数组大小为16,加载因子0.75。并且每次自动扩展或手动初始化时,长度必须是2的幂。
举例:
看下图,左边两组是数组长度为16(2的4次方),右边两组是数组长度为15。两组的hashcode均为8和9,但是很明显,当它们和1110“与”的时候,产生了相同的结果,也就是说它们会定位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去,这就产生了碰撞,8和9会被放到同一个链表上,那么查询的时候就需要遍历这个链表,得到8或者9,这样就降低了查询的效率。
同时,我们也可以发现,当数组长度为15的时候,hashcode的值会与14(1110)进行“与”,那么最后一位永远是0,而0001,0011,0101,1001,1011,0111,1101这几个位置永远都不能存放元素了,显然不符合Hash算法均匀分布的原则,空间浪费相当大,更糟的是这种情况中,数组可以使用的位置比数组长度小了很多,这意味着进一步增加了碰撞的几率,减慢了查询的效率!
-
所以,长度16或者其他2的幂,Length-1的值是所有二进制位全为1,这种情况下,index的结果等同于HashCode后几位的值。只要输入的HashCode本身分布均匀,Hash算法的结果就是均匀的。
JDK1.8的HashMap的优化?
- 数据结构变化:
- 数组+链表+红黑树,当链表的深度达到8的时候,也就是默认阈值,就会自动扩容把链表转成红黑树的数据结构来把时间复杂度从O(N)变成O(logN)提高了效率
- Hash算法计算方式改变:
- 高16位异或低16位,后&(length-1)
- 扩容后不是重新计算所有元素在数组的位置:
- 新的位置=旧的位置 OR 旧的位置+旧容量
- JDK1.7用的是头插法,而JDK1.8及之后使用的都是尾插法,
- 因为JDK1.7是用单链表进行的纵向延伸,当采用头插法就是能够提高插入的效率,但是也会容易出现逆序且环形链表死循环问题。但是在JDK1.8之后是因为加入了红黑树,使用尾插法能够避免出现逆序且链表死循环的问题。
- 链表死循环问题 https://coolshell.cn/articles/9606.html/comment-page-1#comments
为什么JDK1.8中HashMap链表长度超过8会转成树结构??
1.若桶中链表元素个数大于等于8时,链表转换成树结构;若桶中链表元素个数小于等于6时,树结构还原成链表。因为红黑树的平均查找长度是log(n),长度为8的时候,平均查找长度为3,如果继续使用链表,平均查找长度为8/2=4,这才有转换为树的必要。链表长度如果是小于等于6,6/2=3,虽然速度也很快的,但是转化为树结构和生成树的时间并不会太短。
2.还有选择6和8,中间有个差值7可以有效防止链表和树频繁转换。假设一下,如果设计成链表个数超过8则链表转换成树结构,链表个数小于8则树结构转换成链表,如果一个HashMap不停的插入、删除元素,链表个数在8左右徘徊,就会频繁的发生树转链表、链表转树,效率会很低。
- 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,理想情况下,在随机哈希代码下,桶中的节点频率遵循泊松分布,文中给出了桶长度k的频率表。由频率表可以看出,桶的长度超过8的概率非常非常小。所以作者应该是根据概率统计而选择了8作为阀值,由此可见,这个选择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。
-
HashMap为什么是线程不安全的?
- HashMap resize而引起死循环.(条件竞争)。扩容的的时候可能会形成环形链表, 造成死循环. https://coolshell.cn/articles/9606.html/comment-page-1#comments
- put的时候导致的多线程数据不一致
- 在多线程下put操作时,产生哈希碰撞,最后的写入操作会覆盖先前的写入操作----写入不一致。最后的修改操作会覆盖先前的修改---修改不一致。
- 注意:要想实现线程安全,那么需要调用 collections 类的静态方法
为什么String, Interger这样的wrapper类适合作为键??
- 1.不可变性: String是不可变的,也是final的
- 计算hashCode(),就要防止键值改变,如果键值在放入时和获取时返回不同的hashcode的话,那么就不能从HashMap中找到你想要的对象。
- 不可变性还有其他的优点如线程安全。
- 2.已经重写了equals()和hashCode()方法
- 为什么要重写equals()方法?
- 1.Object类中equals方法比较的是两个对象的引用地址,只有对象的引用地址指向同一个地址时,才认为这两个地址是相等的,否则这两个对象就不相等。
- 2.如果有两个对象,他们的属性是相同的,但是地址不同,这样使用equals()比较得出的结果是不相等的,而我们需要的是这两个对象相等,因此默认的equals()方法是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的,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equals()方法进行重写以满足我们的预期结果。
- 3.在java的集合框架中需要用到equals()方法进行查找对象,如果集合中存放的是自定义类型,并且没有重写equals()方法,则会调用Object父类中的equals()方法按照地址比较,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结果,此时我们应该根据业务需求重写equals()方法。
- 如果不重写equals,那么比较的将是对象的引用是否指向同一块内存地址,重写之后目的是为了比较两个对象的value值是否相等。
- 为什么java中在重写equals()方法后必须对hashCode()方法进行重写?
- 1.为了维护hashCode()方法的equals协定,该协定指出: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散列码(hashCode);而两个hashCode()返回的结果相等,两个对象的equals()方法不一定相等。
- 2.如果不重写hashCode(),就会造成相等对象,不同的hashCode();在hashMap中就会存储两个值一样的对象。导致混淆。
- 为什么要重写equals()方法?
我们可以使用自定义的对象作为键吗??
- 当然你可能使用任何对象作为键,只要它遵守了equals()和hashCode()方法的定义规则,并且当对象插入到Map中之后将不会再改变了。如果这个自定义对象时不可变的,那么它已经满足了作为键的条件,因为当它创建之后就已经不能改变了。
HashTable
什么是HashTable
- Hashtable 也是一个散列表,它存储的内容是键值对(key-value)映射。
- Hashtable 继承于Dictionary,实现了Map、Cloneable、java.io.Serializable接口。
- Hashtable 的函数都是同步的,这意味着它是线程安全的。它的key、value都不可以为null。此外,Hashtable中的映射不是有序的。
HashTable的参数?
- (1) table 是一个 Entry[]数组类型, 而 Entry 实际上就是一个单向链表。 哈希表的"key-value 键值对"都是存储在 Entry 数组中的。
- (2) count 是 Hashtable 的大小, 它是 Hashtable 保存的键值对的数量。
- (3) threshold 是 Hashtable 的阈值, 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调整 Hashtable 的容量。 threshold 的值="容量*加载因子"。
- (4) loadFactor 就是加载因子。
- (5) modCount 是用来实现 fail-fast 机制的
HashTable的扩容
- 默认初始容量为 11
- 线程安全, 但是速度慢, 不允许 key/value 为 null
- 加载因子为 0.75: 即当元素个数超过容量长度的0.75倍时, 进行扩容
- 扩容增量: 2*原数组长度+1
- 如 HashTable 的容量为 11, 一次扩容后是容量为 23
- 扩容增量: 2*原数组长度+1
HashTable和HashMap的区别
- 1.继承的父类不同
- Hashtable继承自Dictionary类,而HashMap继承自AbstractMap类。但二者都实现了Map接口。
- 2.线程安全性不同
- Hashtable 同步-线程安全。HashMap 非同步-不是线程安全的。
- 3.是否提供contains方法
- HashMap把Hashtable的contains方法去掉了,改成containsValue和containsKey
- Hashtable则保留了contains,containsValue和containsKey三个方法,其中contains和containsValue功能相同。
- 4.key和value是否允许null值
- Hashtable不允许,HashMap允许
- 5.两个遍历方式的内部实现上不同
- Hashtable、HashMap都使用了 Iterator。而由于历史原因,Hashtable还使用了Enumeration的方式 。
- 6.哈希值的使用不同
- Hashtable直接使用对象的hashCode、HashMap重新计算hash值,而且用于代替求模
- 7.内部实现使用的数组初始化和扩容方式不同,
- Hashtable默认容量为11,不要求底层数组的容量一定要为2的整数次幂,扩容时将容量变为原来的2倍加1,
- HashMap默认容量为16,要求底层数组的容量一定要为2的整数次幂,扩容时将容量变为原来的2倍
ConcurrHashMap
什么是ConcurrentHashMap?
- ConcurrentHashMap就是多线程编程中可以使用的一种高性能的线程安全HashMap方案。
为什么用ConcurrentHashMap?
- 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,在并发环境下,可能会形成环状链表(扩容时可能造成,具体原因自行百度google或查看源码分析),导致get操作时,cpu空转
- HashTable线程安全的策略实现代价却太大了,简单粗暴,get/put所有相关操作都是synchronized的,这相当于给整个哈希表加了一把大锁,多线程访问时候,只要有一个线程访问或操作该对象,那其他线程只能阻塞,相当于将所有的操作串行化,在竞争激烈的并发场景中性能就会非常差。
JDK1.7 ConcurrentHashMap?
1.7结构
Segment
- Segment的结构和HashMap类似,是一种数组和链表结构。
- 同HashMap一样,Segment包含一个HashEntry数组,数组中的每一个HashEntry既是一个键值对,也是一个链表的头节点。
- 每个Segment守护着一个HashEntry数组里的元素,当对HashEntry数组的数据进行修改时,必须首先获得它对应的Segment锁。
- Segment是一种可重入锁ReentrantLock
什么是分段锁技术?
- 容器里有多把锁,每一把锁用于锁容器其中一部分数据,那么当多线程访问容器里不同数据段的数据时,线程间就不会存在锁竞争,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并发访问效率
ConcurrentHashMap的工作原理?
- ConcurrentHashMap所使用的锁分段技术,首先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,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,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,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。能够实现真正的并发访问。
- 有一些方法需要跨段,比如size()和containsValue(),它们可能需要锁定整个表而不仅仅是某个段,这需要按顺序锁定所有段,操作完毕后,又按顺序释放所有段的锁。这里“按顺序”是很重要的,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死锁
初始化
三个参数
- initialCapacity
- initialCapacity表示新创建的这个ConcurrentHashMap的初始容量,也就是上面的结构图中的Entry数量。默认值为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= 16;
- loadFactor
- loadFactor表示负载因子,就是当ConcurrentHashMap中的元素个数大于loadFactor * 最大容量时就需要rehash,扩容。默认值为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= 0.75f;
- concurrencyLevel
- concurrencyLevel表示并发级别,这个值用来确定Segment的个数,Segment的个数是大于等于concurrencyLevel的第一个2的n次方的数。比如,如果concurrencyLevel为12,13,14,15,16这些数,则Segment的数目为16(2的4次方)。默认值为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ONCURRENCY_LEVEL = 16;。理想情况下ConcurrentHashMap的真正的并发访问量能够达到concurrencyLevel,因为有concurrencyLevel个Segment,假如有concurrencyLevel个线程需要访问Map,并且需要访问的数据都恰好分别落在不同的Segment中,则这些线程能够无竞争地自由访问(因为他们不需要竞争同一把锁),达到同时访问的效果。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参数起名为“并发级别”的原因。
- concurrencyLevel主要用来初始化segments、segmentShift和segmentMask等;而initialCapacity和loadFactor则主要用来初始化每个Segment分段。
初始化ConcurrentHashMap
- ssize(segments数组的长度) sshift(计算ssize时进行移位操作的次数)
- segmentShift 段偏移量
- segmentMask 段掩码
- 例子:
初始化Segment分段
- ssize 2的N次方大于等于ConcurrentHashMapLevel
- sshift (计算ssize时进行移位操作的次数)log(ssize)
- segmentShift = 32 - sshift; //之所以用32是因为ConcurrentHashMap里的hash()方法输出的最大数是32位的
- segmentMask = ssize - 1;
- 例如LconcurrencyLevel等于16,则ssize=16,sshift=4,则segmentShift为28,。segmentMask=15;hash值是一个32位的整数,将其向右移动28位就变成这个样子: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xxxx,然后再用这个值与segmentMask做&运算,也就是取最后四位的值。这个值确定Segment的索引。
三次hash
- Segment下面包含很多个HashEntry列表数组。对于一个key,需要经过三次(为什么要hash三次下文会详细讲解)hash操作,才能最终定位这个元素的位置,这三次hash分别为:
- 对于一个key,先进行一次hash操作,得到hash值h1,也即h1 = hash1(key);
- 将得到的h1的高几位进行第二次hash,得到hash值h2,也即h2 = hash2(h1高几位),通过h2能够确定该元素的放在哪个Segment;
- 将得到的h1进行第三次hash,得到hash值h3,也即h3 = hash3(h1),通过h3能够确定该元素放置在哪个HashEntry。
Put操作?
put操作是要加锁的。
- 判断value是否为null,如果为null,直接抛出异常。
- key通过一次hash运算得到一个hash值。(这个hash运算下文详说)
- 将得到hash值向右按位移动segmentShift位,然后再与segmentMask做&运算得到segment的索引j。
- 在初始化的时候我们说过segmentShift的值等于32-sshift,例如concurrencyLevel等于16,则sshift等于4,则segmentShift为28。hash值是一个32位的整数,将其向右移动28位就变成这个样子: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xxxx,然后再用这个值与segmentMask做&运算,也就是取最后四位的值。这个值确定Segment的索引。
- 使用Unsafe的方式从Segment数组中获取该索引对应的Segment对象。
- 向这个Segment对象中put值,这个put操作也基本是一样的步骤(通过&运算获取HashEntry的索引,然后set)。
Get操作?
- JDK1.7的ConcurrentHashMap的get操作是不加锁的,因为在每个Segment中定义的HashEntry数组和在每个HashEntry中定义的value和next HashEntry节点都是volatile类型的,volatile类型的变量可以保证其在多线程之间的可见性,因此可以被多个线程同时读,从而不用加锁。
- 而其get操作步骤也比较简单,定位Segment –> 定位HashEntry –> 通过getObjectVolatile()方法获取指定偏移量上的HashEntry –> 通过循环遍历链表获取对应值。
- 定位Segment:(((h >>> segmentShift) & segmentMask) << SSHIFT) + SBASE
- 定位HashEntry:(((tab.length - 1) & h)) << TSHIFT) + TBASE
Remove操作?
size操作?
- 计算ConcurrentHashMap的元素大小是一个有趣的问题,因为他是并发操作的,就是在你计算size的时候,他还在并发的插入数据,可能会导致你计算出来的size和你实际的size有相差(在你return size的时候,插入了多个数据),要解决这个问题,JDK1.7版本用两种方案
- 第一种方案他会使用不加锁的模式去尝试多次计算ConcurrentHashMap的size,最多三次,比较前后两次计算的结果,结果一致就认为当前没有元素加入,计算的结果是准确的
- 第二种方案是如果第一种方案不符合,他就会给每个Segment加上锁,然后计算ConcurrentHashMap的size返回
- 举例:
- 一个Map有4个Segment,标记为S1,S2,S3,S4,现在我们要获取Map的size。
- 计算过程是这样的:
- 第一次计算,不对S1,S2,S3,S4加锁,遍历所有的Segment,假设每个Segment的大小分别为1,2,3,4,更新操作次数分别为:2,2,3,1,则这次计算可以得到Map的总大小为1+2+3+4=10,总共更新操作次数为2+2+3+1=8;
- 第二次计算,不对S1,S2,S3,S4加锁,遍历所有Segment,假设这次每个Segment的大小变成了2,2,3,4,更新次数分别为3,2,3,1,因为两次计算得到的Map更新次数不一致(第一次是8,第二次是9)则可以断定这段时间Map数据被更新,则此时应该再试一次;
- 第三次计算,不对S1,S2,S3,S4加锁,遍历所有Segment,假设每个Segment的更新操作次数还是为3,2,3,1,则因为第二次计算和第三次计算得到的Map的更新操作的次数是一致的,就能说明第二次计算和第三次计算这段时间内Map数据没有被更新,此时可以直接返回第三次计算得到的Map的大小。
- 最坏的情况:第三次计算得到的数据更新次数和第二次也不一样,则只能先对所有Segment加锁再计算最后解锁。
JDK1.8 ConcurrentHashMap?
1.8结构
ConcurrentHashMap在1.8版本摒弃了Segment(锁段)的概念,而是启用了一种全新的CAS算法的方式实现,Node + CAS + Synchronized。数据结构沿用了与它同时期的HashMap版本的思想,底层依然由数组+链表+红黑树的方式思想。
-
CAS思想和实现原理?
乐观锁:认为数据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冲突,所以在数据进行提交更新的时候,才会正式对数据的冲突与否进行检测,如果发现冲突了,则让用户返回错误的信息。让用户决定如何去做。
悲观锁:就是对数据的冲突采取一种悲观的态度,也就是说假设数据肯定会冲突,所以在数据开始读取的时候就把数据锁定住。【数据锁定:数据将暂时不会得到修改】
思想:
- CAS(Compare And Swap,比较交换):CAS有三个操作数,内存值V、预期值A、要修改的新值B,当且仅当A和V相等时才会将V修改为B,否则什么都不做。
- 实现CAS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比较和交换操作的一致性,否则就会产生歧义。
- 比如当前线程比较成功后,准备更新共享变量值的时候,这个共享变量值被其他线程更改了,那么CAS函数必须返回false。
实现原理
- CAS通过调用JNI的代码实现的。JNI:Java Native Interface-JAVA本地接口,允许java与其他语言交互。
- 要实现这个需求,java中提供了Unsafe类,它提供了三个函数,分别用来操作基本类型int和long,以及引用类型Object。方法的实现位于unsafe.cpp中
public final native boolean compareAndSwapObject (Object obj, long valueOffset, Object expect, Object update); public final native boolean compareAndSwapInt (Object obj, long valueOffset, int expect, int update); public final native boolean compareAndSwapLong (Object obj, long valueOffset, long expect, long update);
- Java中CAS操作通过JNI本地方法实现,在JVM中程序会根据当前处理器的类型来决定是否为cmpxchg指令添加lock前缀。如果程序是在多处理器上运行,就为cmpxchg指令加上lock前缀(Lock Cmpxchg);反之,如果程序是在单处理器上运行,就省略lock前缀。
- lock 前缀有两个特性 1, 禁止该指令与前面和后面的读写指令重排序 2, 把写缓冲区的所有数据刷新到内存中
- 这两点保证了内存屏障效果, 保证了 CAS 同时具有 volatile 读和 volatile 写的内存语义。
缺点
- 不过CAS操作也存在一些缺点:1. 存在ABA问题,其解决思路是使用版本号;2. 循环时间长,开销大;3. 只能保证一个共享变量的原子操作。
ConcurrentHashMap1.8的工作原理?
- 在JDK1.7之前,ConcurrentHashMap是通过分段锁机制来实现的,所以其最大并发度受Segment的个数限制。因此,在JDK1.8中,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原理摒弃了这种设计,而是选择了与HashMap类似的数组+链表+红黑树的方式实现,而加锁则采用CAS和synchronized实现。
- 首先,在table中添加一个元素时,如果添加元素的链表节点个数超过8,则会触发链表向红黑树结构转换。
- 首先会检查hash表的大小是否大于等于MIN_TREEIFY_CAPACITY,默认值为64,如果小于该值,则表示不需要转化为红黑树结构,直接将hash表扩容即可。
- 如果当前table的长度大于64,则使用CAS获取指定的Node节点,然后对该节点通过synchronized加锁,由于只对一个Node节点加锁,因此该操作并不影响其他Node节点的操作,因此极大的提高了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效率。
- 加锁之后,便是将这个Node节点所在的链表转换为TreeBin结构的红黑树。
- 然后,在table中删除元素时,如果元素所在的红黑树节点个数小于6,则会触发红黑树向链表结构转换。
数据结构
-
ConcurrentHashMap中包含一个table数组,其类型是一个Node数组;而Node是一个继承自Map.Entry
的链表,而当这个链表结构中的数据大于8,则将数据结构升级为TreeBin类型的红黑树结构。 JDK1.8中的ConcurrentHashMap中还包含一个重要属性sizeCtl,其是一个控制标识符,不同的值代表不同的意思:
- 其为0时,表示hash表还未初始化
- 而为正数时这个数值表示初始化或下一次扩容的大小,相当于一个阈值;即如果hash表的实际大小>=sizeCtl,则进行扩容,默认情况下其是当前ConcurrentHashMap容量的0.75倍;
- 而如果sizeCtl为-1,表示正在进行初始化操作;
- 而为-N时,则表示有N-1个线程正在进行扩容。
1.8初始化ConcurrentHashMap
- 首先会判断sizeCtl的值,如果其小于0,则说明其正在进行初始化或扩容操作,则不执行任何操作,调用yield()方法使当前线程返回等待状态;
- 而如果sizeCtl大于等于0,则使用CAS操作比较sizeCtl的值是否是-1,如果是-1则进行初始化。
- 初始化时,如果sizeCtl的值为0,则创建默认容量的table;否则创建大小为sizeCtl的table;
- 然后重置sizeCtl的值为0.75n,即当前table容量的0.75倍,并返回创建的table,此时初始化hash表完成。
Put操作
- 计算key的hash值,即调用speed()方法计算hash值;
- 获取hash值对应的Node节点位置,此时通过一个循环实现。有以下几种情况:
- 如果table表为空,则首先进行初始化操作,初始化之后再次进入循环获取Node节点的位置;
- 如果table不为空,但没有找到key对应的Node节点,则直接调用casTabAt()方法插入一个新节点,此时不用加锁;
- 如果table不为空,且key对应的Node节点也不为空,但Node头结点的hash值为MOVED(-1),则表示需要扩容,此时调用helpTransfer()方法进行扩容;
- 其他情况下,则直接向Node中插入一个新Node节点,此时需要对这个Node链表或红黑树通过synchronized加锁。
- 插入元素后,判断对应的Node结构是否需要改变结构,如果需要则调用treeifyBin()方法将Node链表升级为红黑树结构;
- 最后,调用addCount()方法记录table中元素的数量。
Get操作
- 通过get获取hash表中的值时,首先需要获取key值的hash值。而在JDK1.8的ConcurrentHashMap中通过spread()方法获取。
- speed()方法将key的hash值进行再hash,让hash值的高位也参与hash运算,从而减少哈希冲突。然后再查询对应的value值。
- 查询时,首先通过tabAt()方法找到key对应的Node链表或红黑树,然后遍历该结构便可以获取key对应的value值。其中,tabAt()方法主要通过Unsafe类的getObjectVolatile()方法获取value值,通过volatile读获取value值,可以保证value值的可见性,从而保证其是当前最新的值。
size操作
- JDK1.8的ConcurrentHashMap中保存元素的个数的记录方法也有不同,首先在添加和删除元素时,会通过CAS操作更新ConcurrentHashMap的baseCount属性值来统计元素个数。但是CAS操作可能会失败,因此,ConcurrentHashMap又定义了一个CounterCell数组来记录CAS操作失败时的元素个数。
- 因此,ConcurrentHashMap中元素的个数则通过如下方式获得:元素总数 = baseCount + sum(CounterCell)
- size只能获取int范围内的ConcurrentHashMap元素个数;而如果hash表中的数据过多,超过了int类型的最大值,则推荐使用mappingCount()方法获取其元素个数。
ConcurrentHashMap JDK1.7 1.8区别?
JDK 1.7 ReentrantLock+Segment+HashEntry JDK1.8 synchronized+CAS+HashEntry+红黑树
- 1.JDK1.8的实现降低锁的粒度,JDK1.7版本锁的粒度是基于Segment的,包含多个HashEntry,而JDK1.8锁的粒度就是HashEntry(首节点)
- 2.JDK1.8版本的数据结构变得更加简单,使得操作也更加清晰流畅,因为已经使用synchronized来进行同步,所以不需要分段锁的概念,也就不需要Segment这种数据结构了,由于粒度的降低,实现的复杂度也增加了
- 3.JDK1.8使用红黑树来优化链表,基于长度很长的链表的遍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而红黑树的遍历效率是很快的,代替一定阈值的链表,这样形成一个最佳拍档
JDK1.8为什么使用内置锁synchronized来代替重入锁ReentrantLock?
- 1.因为粒度降低了,在相对而言的低粒度加锁方式,synchronized并不比ReentrantLock差,在粗粒度加锁中ReentrantLock可能通过Condition来控制各个低粒度的边界,更加的灵活,而在低粒度中,Condition的优势就没有了
- 2.JVM的开发团队从来都没有放弃synchronized,而且基于JVM的synchronized优化空间更大,使用内嵌的关键字比使用API更加自然
- 3.在大量的数据操作下,对于JVM的内存压力,基于API的ReentrantLock会开销更多的内存,虽然不是瓶颈,但是也是一个选择依据
ConcurrentHashMap和HashMap区别
- 1.HashMap非线程安全 ConcurrentHashMap线程安全
- 2.ConcurrentHashMap将整个Hash桶进行了分段segment,每个segment上都有锁
- 3.ConcurrentHashMap让锁的粒度更精细,并发性能更好。
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区别
- 1.底层数据结构
- ConcurrentHashMap1.7分段数组+链表
- ConcurrentHashMap1.8数组+链表/红黑二叉树
- HashTable数组+链表
- 2.实现线程安全的方式
- Hashtable的所有操作都会锁住整个对象,虽然能够保证线程安全,但是性能较差;
- ConcurrentHashMap内部使用Segment数组,每个Segment类似于Hashtable,在“写”线程或者部分特殊的“读”线程中锁住的是某个Segment对象,其它的线程能够并发执行其它的Segment对象。